导师风采

用初心和信仰书写大美情怀——2020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 张红凤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15日来源:刘若斌浏览次数:



2020年9月4日下午,“2020齐鲁最美教师”颁奖典礼在山东教育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副省长孙继业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教师颁奖,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单位负责同志以及各市教育局、我校党委副书记赵友春及有关高校负责同志参加典礼。我校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红凤被授予“2020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全省高校系统仅有三人获此殊荣。

张红凤,二级教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5年来,她怀揣治学为民的家国情怀,沉浸在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研究领域,把科研教学育人融为一体,主持一系列教改项目,探索出“知识基础、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门办学”,针对本科生的“双创”,面向研究生的“1+3”,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培养;坚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学生频频获国优、省优、入国内外名校深造;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8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6部,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山东社科重大成果奖、一等奖等30余项。

从教25年来,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践行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遴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担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山东省一流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负责人、济南市政协常委等。

 

执着坚韧 “顶天立地”的学问

自1995年参加工作至今,她始终怀揣治学为民、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沉浸在“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研究领域,把“顶天立地”作为目标,把“气韵丰雅”视为灵魂,自觉把科学研究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潜心科研育人。

怀揣治学为民的家国情怀。在张红凤教授心底,“心系社会,担当有为,是新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实现科研育人,就要做“顶天立地”的大学问。既要“顶天”,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问题,围绕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更要“立地”,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产学研协同,担当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她深信,科学研究要实现主观客观的相融相生,不仅要有思想理论创新,更要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

——服务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山东省被批复设立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背景下,张红凤敏锐地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此,承担省重大课题项目,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推动国家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工程实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建设;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库支持。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她主持“食品安全”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率团队全程负责山东省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食安先进市县区创建验收。食安城市创建验收5年,她走过山东省14地市、84县(市、区)。评估初期,她放弃产假,带着不满6个月的宝宝,白天深入验收一线,晚上带领团队归总,经常忙到深夜,年幼的宝宝哭着找妈妈。几年过去,验收效果显著,在把山东打造成全国最安全、最放心的食品安全大省建设中做出巨大贡献,逐渐长大的小家伙儿也被爱称为“食安宝宝”。

——参政议政、咨政启民:参加省市电视台《闪电舆论场》《服务面对面》以及大型问政节目,媒体报道及转载量超100次;任济南市政协常委4年,提交的9项提案精准有力、分量十足,《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项提案采纳应用。

——发挥智库研究合力:举办高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全民“战疫”期间,张红凤策划主持召开“疫情防控与公共治理”高端智库网络论坛,提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提升化解疫情的公共治理效能”,彰显了新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科学研究要一以贯之。张红凤经常教导学生和青年教师,学术研究“要一以贯之”“要长期关注一个研究领域,捕捉创新点;让思想引领学术,以学术砥砺思想”。

她在顶尖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文章一写就是10年,在《经济研究》发表的第2篇论文也耗时6年多。期间,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沉浸在思考与研究中,不知不觉天色破晓,抬头看看表,已是凌晨四五点钟。这动辄两三千个日日夜夜倾心付出的,正是那份对学术的执着与坚韧。

论文发表后影响巨大,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摘编介绍,被《经济研究》《改革》等核心期刊引用,真正发挥了学科前沿与学术的引领作用。她的这种“工匠”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和团队成员,练就了他们在学术上的精益求精。

科学研究要勇于创新。深耕不辍,她首创性提出食品安全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受2008年“三鹿奶粉”暴露出的食品安全规制低效的触动,她将政府规制理论研究转向“食品安全规制”领域,默默耕耘。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主持包括国社科重点项目在内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监管课题,首创性提出经济增长与食品安全之间关系的食品安全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建立了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评价体系,探寻出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重构的路径,引领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学术前沿,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策方略,实现了科学研究的“顶天立地”。

25年如一日,她勤勉执著、永不懈怠,取得了诸多标志性成果,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主持国社科重点项目(两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8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及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30余项。

这些荣光,在张红凤看来,不过是锦上添花,是三尺讲台的延伸,是反哺教学的“源头活水”。



 

 

奋进担当 潜心铸魂育人

从教25载,她将青春、抱负全部倾注于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潜心铸魂育人。她践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育人理念,探索出“知识基础、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行政管理”负责人、山东省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她授课用心。以生为本,以本为本,深耕教学一线。执教二十余载,她从不讲没有准备的课。每次上课前一天她都精心备课到深夜,为的就是给课堂增添新内容。因教学管理“双肩挑”,白天忙于学院管理工作,晚上备课成为常态,常常一抬头已是凌晨一两点。颈椎腰椎受损伤,也无怨无悔。

她为本科生开设的《公共政策》《政府规制经济学》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主编的教材《公共政策分析》为高等财经院校“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被多所高校采用;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负责人、山东省公共管理学科骨干课程负责人、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负责人,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校级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她育人用情。张红凤始终践行“有教无类”的培养理念,无论学生资质如何,皆以满腔热忱将学识倾囊相授。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因材施教”,创立“凤凰学术工作坊”,了解研究生的学业和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爱好,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严师指路。她培养的研究生屡获国家奖和省优,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频频考入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深造,飞出一批批“金凤凰”。比如“出身一般”的自考本科、专升本的硕士研究生在她的精心指导下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的博士研究生。她本人也荣获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格外严峻,能够在毕业季作为一类博士被引进工作单位,离不开导师为我私人订制的培养计划。”如愿作为一类博士被引进做高校老师的2017级博士研究生吕杰对导师心怀感恩,他说,“从入学基础较差,到在《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一路逆袭,是导师的精心培养和拼搏忘我、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深深感染,才有了我的今天。”

她铸魂有方。教学中,张红凤坚持“三个融入”的育人目标——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她特别注重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全过程,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入门”到“出门”全方位引领,在学术上予以指导,在品格上加以感染,涵育他们坚定的信念、端正的学风、高尚的情操。她爱生如子,润物无声。学生赞她,“师爱如山,心美如母”。

扶上马,再送一程。她十分关心学生们毕业后的发展,尽心尽力为大家解决难题。张栋,2013级硕士研究生,在辞职与考博进退两难之际,张红凤对他给予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助他成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他说“历经专升本、考研、考博,一路走来困难重重,是恩师给予我最大的帮助与依靠,感谢恩师博大的胸怀和深厚思想的熏陶。恩师引我走入向往的学术大门,她不仅是我的授业恩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

她治学有道。张红凤创新“开门办学”理念,实行“院府合作、院企合作、院社合作、院院合作”的培养模式,针对本科生的“双创”,面向研究生的“1+3”,创新了公共管理学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她鼓励理论联系实践,注重人才培养国际化。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她全程参与,精心指导撰写调研报告,带领学生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30余项。学生回忆起张红凤指导他们参赛的过程,至今历历在目。有一次大赛决赛前夕,张红凤出差归来已近深夜,她没有回家看年幼的孩子,却第一时间赶到办公室,指导学生修改完善作品,直至凌晨三点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参赛作品斩获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一等奖。赛后同学们感慨:“我们收获的感动不仅是辛苦努力得来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导师拼搏忘我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她积极推进教改落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课程研发、教材编写、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成果推广……她一刻不停歇,主持完成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等教研课题10余项。多项成果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教改成果在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应用推广。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儒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是张红凤特别欣赏的“教与学”的境界。


1429C


 

甘当人梯 搭平台育人才

德高业精的教育者,执着勤勉的研究者,雷厉风行的管理者,在张红凤身上完美融合。

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与学科带头人,张红凤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要想在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上做出成绩,必须下大力气。除了牺牲正常的休息时间,张红凤还给自己定下几条原则:一是科学统筹,将任务分解,各司其职;二是本着一颗公利心,做事的出发点是把学院做强做大;三是做大气的人,豁达宽容,遇事多换位思考。这样一来,管理效率立竿见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学院事业蒸蒸日上。目前,学院的公共管理学科排名一跃成为山东省高校第一,全国财经类高校第六,全国前30-40%;行政管理成为目前山东公共管理学科唯一的国家一流专业。

她甘当伯乐,大力引进年轻博士,构建泰山学者工作团队,搭建研究平台,促进人才工程建设,聚人才育人才兴人才,后起之秀辈出。在她的培养下,核心成员姜琪仅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普通博士、讲师到教授的蜕变,进而成长为学校首届“特聘教授”;曲衍波从一名副教授而破格成为“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贾海彦从一名普通教授成长为学院副院长、学术带头人;李国锋从学院副院长成长为院长、学科带头人。

一路行来,张红凤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以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通过“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中青年博士教师”梯状结构的辐射作用,培养出一批精干人才。眼下,团队核心成员发展到9人,普通成员30余人,获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立项7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0余项;1位成员遴选为青年泰山学者;3名成员增补为博士生导师,10名成员增补为硕士生导师;3位成员晋升教授,4位成员遴选为学校特聘教授,7位成员晋升副教授。

心怀高远,花自盛开。“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18年泰山学者期满考核优秀,2019年张红凤再度获聘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建设也更上一层楼。

风华正茂,踔厉风发,已是奠基人;潮头勇立,砥砺奋进,仍是开拓者。张红凤心有“大我”,以师者之德树人,以仁者之爱育人,以许身教育终不悔的执着,绘出最动人的答卷。


 

媒体链接:http://qwfb.chinareports.org.cn/tyzh/2020/0908/72021.html?from=singlemessage

 

Copyright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2018-20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