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军,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科研团队负责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财政部首批绩效评价专家,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要从事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研究。2010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国民经济学)。2015年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2021年带领团队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山东省十佳导师荣誉称号。
刘华军教授于2008年7月参加工作,多年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立德树人,带领学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实现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高效协同。
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使命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刘华军教授始终践行“四个统一”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要求,深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嘱托,秉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政引领”的人才培养原则,不仅教授相关领域学科知识,同时注重强化学生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强调学生要做有情怀、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在科研工作中,刘华军教授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研究中感受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的科研理念,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及社会现实需要,用理论解释实践,用实践印证理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敬业精神,高标准、严要求,注重细节,率先垂范,持续提升教学技能和育人本领,将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把言传与身教有机统一。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指导的学生中,共有1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7人次获得山东省级优秀硕士论文,9人次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刘华军教授倾情助力学生成长,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考取全国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共有13位硕士研究生被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知名学府录取。
二、坚持科研、教学、社会服务高质量协同
刘华军教授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先后指导学生以大气污染防控、能源消费、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发展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研究,带领学生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3项,出版专著6部,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相关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次,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6次。刘华军教授注重强化教材建设,组织撰写的《经济数据量化分析—方法、工具与应用》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多所高校投入使用。立足量化分析科研优势,完整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经济数据量化分析》课程体系,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无缝对接。带领团队积极开展“量化分析课程进千校行动”,将量化分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普及,截至目前已在华中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校开展量化分析课程近百次。在勤恳耕耘钻研学术的同时,刘华军教授还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学生撰写的7项智库报告获省级主要领导批示,在光明网、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持续发声,实现科研支撑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深化科研的良性互动。
三、坚持以团队形式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教学
2011年刘华军教授发起成立了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科研团队,团队由最初的1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逐渐发展为5名教授、3名副教授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具有经管、统计、计算机等多学科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依托科研团队,刘华军教授带领团队成员积极推动跨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面向国家当前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持续开展科研和教学创新,在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碳中和碳达峰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领先优势,打造出一支极具学术影响力的人才团队。2016年、2019年团队两次入选山东财经大学优势学科人才支持项目,2021年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荣誉称号,2022年获得“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荣誉称号。2023年在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科研团队基础上相继成立“山东财经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团队建设不断加强,成功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专业强、发展稳定的高校教师人才队伍,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夯实了基础。
“刘华军教授对于学生非常负责,他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们搜集资料、浏览文献、架构文章、厘清逻辑,并鼓励学生尝试各种各样的攻关方法、尝试选择主题和独立思考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起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刘老师更希望学生们在严格的学术训练中不断成长。”---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雷名雨,考取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能够师从刘华军教授,是我莫大的荣幸。在学术训练过程中,从数据整理、文献阅读、方法学习到论文写作、期刊投稿等,刘老师都亲力亲为指导我,每次交流都有拨云见日之感。工作之后,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科研方面,刘老师更是给予详细的指导。师恩如海,无以回报,谨记教诲,为人处世。”---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李超,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