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风采 > 正文

学生风采

学术之星,研途启明 | 王逸翔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8日来源:张辉浏览次数:

脚踏实地,做真实世界的研究

王逸翔,男,中共党员,2022级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张红凤教授。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财经研究》《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发表A1类论文2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撰写的研究报告累计获得四位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财经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山东财经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担任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本科毕业于山东财经大学后,抱着想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想法,我选择继续留校深造,跟随张红凤教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从硕士一年级入学我就明确了“学术研究是一名研究生的主业”这样的意识。因此,即使当时没有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我也会积极主动地尝试学术论文的写作,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工作。基于硕士的专业背景,一部名为《热血高校》电影激发了我的第一个想法:“这些日本的高中生不需要考虑以后的生活吗,是因为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而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吗?中国是否也会有这样一个阶段?”。现在看来,这个研究问题的提出是比较粗糙的,问题的提出不聚焦、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提法过于宽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这个科研想法“胎死腹中”,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最终在一位学者的专著中找到了答案。第一次失败的科研经历虽然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挫败感,但也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过程中的兴奋感。事后的总结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做成型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但科研的基础技能和基本的判断力更是不可或缺的。自那之后,我开始从文献阅读、研究方法、论文写作逻辑等方面进行广泛学习,几乎是学到一种方法就会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我把这些学术论文当成练习作业,不断精进着各方面的科研技巧。最终,我在研究生一年级期间共计完成了四篇论文,虽然目前为止只有一篇发表,有些论文的质量甚至都不值得修改,但正是这些发表不出来的论文见证了我从“学术小白”到开始入门的全过程。

在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弟讨论论文和课题的过程中,科研为我带来的乐趣被逐渐放大。在导师的鼓励下,我申请了本校的硕博贯通项目,更早地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与科研,这让我从导师那里得到了更多的指导,获得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也为取得后续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专业方向的转换让我顿感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更广泛,与当前经济发展背景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我遵循着的导师的教导,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研究方向,先后围绕国家区域一体化重大战略的分工效应评估和环境规制政策的经济环境效应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学校A1类的期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了区域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的优化建议以及环境规制政策针对性地实施建议,为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在这些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最令人享受的就是一个人在宿舍一边踱步一边思考关键逻辑点的过程,脑海里只需要考虑这一件事,有的只是完全投入的思考,美妙至极!

格物致知,经纶济世

经济学的研究要经世致用。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更要以实践为基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区域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权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身份给出有理有据的判断,帮助我们的国家跨越一道道发展难关。跟随张红凤教授从事科研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这个真实的世界。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食品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为主要完成人(第四位)完成国社科重点项目结项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第二位)完成省社科规划办重点项目和省人文社科课题各一项,作为主要课题组成员完成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实施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一项,作为主要成员在研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重大项目一项,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咨询研究项目一项,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一项,山东高速集团科技创新项目一项。其中,食品安全相关项目让我有机会走遍山东的所有地市,走访了数不清的街道和乡镇。在完成主要调研任务之余,我还会和受访对象讨论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一些社会现象,听取这些市场经济中微观主体对各类外部经济社会变化的感知,结合课堂上的老师们讲授的“高大上”的理论,让我对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切更真实的认识。

水产种业的相关课题让我第一次深入接触到了一个具体产业的发展全过程,也让我对经济学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相比于自然科学研究者关注的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社会科学研究者更加关注的是资源分配与效率提升的问题,这对于一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在一次次的访谈与问卷调研的过程中,那些书本上的理论具象化了。哪些因素制约着企业的创新,哪些因素又限制了企业的扩张,这些现实发生的问题都可以从现有的理论中得到很好的解释,但现实中的各种异质性又给想直接套用理论去解决问题的我带来了层层阻碍,实证论文中探讨的平均效应的做法并不能解决现有问题。将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进行一般化处理,对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与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是我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如何让研究结论真实可信?这是我始终想要在研究中处理好的终极问题,导师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给了我一个的机会去试着回答这一问题。我开始关注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开始总结发达国家产业变革的历史与经验,开始带着问题走遍我国的大江南北。当我再回过头来考虑如何让这个课题最终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时,这仿佛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所有的结论都基于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这些结论无非是由一个个的判断组成,而这些判断的依据就来自于我所接触到现实,这些现实加上经济学研究的训练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可信性的结论。最终,基于这一课题形成的研究报告获得了多位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回顾这些研究经历,我能想到的是导师的悉心指导、师哥师姐的耐心帮助、女友的温暖陪伴与自己的不懈努力。感谢学校组织的此次“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我能够好好地梳理自己的科研历程,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好的研究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使灵感落地,还需要踏踏实实地完成科研工作的一些“标准动作”。灵感不仅来源于广泛地阅读经典,掌握和了解前辈学者们思考问题方式方法,也来源于对真实世界的接触。而那些所谓科研工作的“标准动作”则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与磨练,在持续不断的科研工作中才能逐渐掌握并熟练应用。科研工作可以是枯燥乏味的,也可以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这完全取决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我会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真正将科研工作与实践相结合,成为能够“坐得住”和“走出去”的研究人员。


Copyright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2018-20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