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风采 > 正文

学生风采

学术之星,研途启明 | 孟庆港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8日来源:张辉浏览次数: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孟庆港,男,中共党员,山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陈晓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量化分析。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Ecological Indicator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城市问题》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导师一作)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篇;曾多次获得山东财经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山东财经大学优秀研究生、山东财经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成果荣获“华为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经科杯”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术节论文大赛一等奖、三等奖等;主持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和地方基金项目多项。

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在就读本科时,所学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后跨考至数量经济学攻读硕士学位。从数学到经济学的跨越,是一段既充满挑战又极具魅力的旅程。数学严谨的公式推导及逻辑训练为日后理解经济学模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些错综复杂的公式和证明,恰恰培养了我学术研究的耐心与毅力。跨考经济学后,我发现数学不仅是工具,更是理解经济现象、构建模型的“钥匙”。将数学逻辑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让我看到了数字的另一面。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科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随后,通过“硕博连读”方式,于2022年转为攻读统计学博士学位。在陈晓兰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始终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人工智能与城市低碳发展。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的原则,积极学习一系列前沿统计分析方法,依据不同研究视角形成了支撑自身学术研究的“武器库”,为后续进行论文撰写、课题研究与建模竞赛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方法论支撑。

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对于每一位致力于科研探索的初学者而言,都是一段宝贵且影响深远的经历。在导师及课题团队的支持下,积极参加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评价方法与应用分会年会、CSIAM金融科技与算法专委会年会、Web3.0与区块链创新发展高级研讨会暨第四届区块链金融与数字产业大会等会议,并在经科杯山东财经大学第九届研究生学术节获得一等奖、《山东财经大学学报》第二届博士生论坛获得二等奖、“经科杯”山东财经大学第八届研究生学术节获得三等奖。学术会议不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使参会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进展,还能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获得宝贵的反馈和建议,据此进一步完善文章内容,同时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我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硕博连读期间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及课题研究。数学建模大赛往往聚焦于行业生产优化及配置策略研究,一方面鼓励参赛者运用学术思维服务实际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参赛者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前沿问题。这一过程有助于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为社会带来实质性的贡献。其中,研究成果《空气质量预报二次建模》荣获“华为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其利用BP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常用的WRF−CMAQ空气质量模拟体系进行二次优化,大幅提高了空气质量预测的准确性。

根植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作为学术骨干积极参与导师的国社科项目《中国碳中和进程的统计测度与调控路径研究》、省部级项目《基于山东省投资项目数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趋势分析研究》等课题研究,基于课题撰写的《推进我省煤炭消费精准计量构建压减长效工作机制的对策建议》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此外,在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的支持下积极申请校级课题,共主持《黄河流域减污降碳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两项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均获得有资结项,相关公开发表成果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低碳转型及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等提供了政策启示。

戒骄戒躁,行稳致远

在撰写学术论文的漫长旅途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戒骄戒躁,方能行稳致远的真谛。每当初稿完成时,心中难免涌动着一份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仿佛已看见“Accept”向我招手。然而,随着论文进入反复修改的阶段,这份自信逐渐被现实的磨砺所取代。漫长的审稿周期使我感到焦虑,深夜及凌晨的拒稿邮件如闹钟般使我惊醒,外审意见如细雨般纷至沓来,每一条建议都像是精准的标尺,衡量着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揭示出那些未曾察觉的瑕疵与不足。面对这些宝贵的反馈,最初的反应是有些沮丧,甚至有过急于求成的冲动,渴望尽快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可每每这时,导师的耐心指导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了我前行路上的灯塔。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审视论文,每一次修改都力求精准,每一个观点的论证都力求充分。最终,当论文在经过一次次精心打磨后,成功以一种更加完美的形式发表,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成果的诞生,更是自我成长与蜕变的见证。

每一篇学术论文从选题的确定、数据的选取、模型的编程、内容的撰写及修改,任一环节均需要大量时间,数据收集的枯燥、实证结果的不理想和代码的报错都是常有现象,但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发展均是迂回曲折前进的。记忆尤深的一次是20246月发表于《城市问题》上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差异的多维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从接到编辑部拟录用通知到正式发表,期间共经过4次校稿,有关“其他”还是“其它”的辩证、“趋势”还是“态势”的讨论,不仅被编辑部老师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折服,也激发我尝试站在审稿人和读者的角度,思考如何使表达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

星辰大海,奋楫笃行

在山东财经大学,我有幸结识到众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他们不仅在专业知识上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人生哲理、职业规划上给予了我宝贵的指导。老师们以身作则,教会了我如何以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更重要的是,每当我遇到困惑或挑战时,老师们的耐心倾听和悉心指导总能让我豁然开朗,重拾信心。我渴望将这种正面的影响力传递下去,有朝一日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成为那个在学生心中播撒智慧种子的人。

2024年底,我非常幸运地获评山东财经大学第二届学术之星,这既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科研探索的激励。评选期间,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有的同学在学术研究上造诣颇深,有的同学则在社会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各自怀揣着梦想与热情。我将带着这份经历,更加坚定地走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拓宽视野,深化研究,努力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一份子。




Copyright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2018-20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