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向前,何惧路长
李伟健,女,中共党员,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朱炜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原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和辅修法学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商学院,获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方向为国资国企改革、共享价值创造。曾获新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在《经济学家》《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级、厅局级等科研项目多项,主持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
做好规划,深耕自己
李伟健就读本科时,就对会计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深入的学习之后,她发现会计对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读研期间,商学院开设的“Contemporary Issues in Accounting(当代会计问题)”是她走上科研道路的启蒙课。课堂上讲述的与财务会计、公司治理等相关的理论深深地吸引着她,在阅读文献和搜集案例的过程中,她尤其关注企业内部权力的平衡与制衡问题,这是她最感兴趣的领域。她曾撰写一篇与企业盈余管理相关的课程论文,发现竟然可以通过多个理论、基于不同视角解释同一个问题,这激发了她探索公司治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热情。兴趣的力量,推动她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科研道路中上下求索。
在谈及选择读博这条道路时,李伟健感触颇多。由于国外授课型硕士是以通过课程考试为主要任务,对于科研方法、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训练不足,因此在科研能力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当她意识到这一问题时,开始在网络媒体等各种宣传平台的介绍下,自学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并探索Stata、Endnote科研软件的运用。在自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方向性错误,但是也提高了她的自律性和意志力,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索新问题的良好习惯。真正投身于科研中后,她发现会计学是个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现实中的困惑往往需要通过理论挖掘内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久而久之形成新理论,并将新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这让她对会计学领域的理论研究肃然起敬,不仅需要具有“家国情怀信念”,密切结合时代的发展,紧盯国家战略部署的新任务;而且还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构建严密的论点、论证和论据等逻辑关系。会计学科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让她始终秉持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研究问题。
“不要错过课题组组会和学术会议的学习机会”是她读博两年来最深的感触。组会的本质就是与导师、同学交流,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度,学习他人的研究思路,这也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有两个“家”,一个是导师带领的“小家”,另一个是由导师的导师带领的“大家”,这让她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组会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边界,使理论知识逐渐扎实且成体系。在组会中,通过倾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汇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探讨可以更直接地获得解决办法。同时,各种学术会议也让她受益匪浅。会计学院的双周论坛是选题灵感的重要来源,可以接触到新兴的学术要点、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学者的新观点,为打开论文的研究思路提供帮助。为了获悉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她还多次参加中国会计学会举办的会议,也有幸在国际学术会议中获得报告自己工作论文的机会,并得到了专家的点评意见。参加学术会议后,她对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有了大致了解,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学术思路,思考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学科发展方向。一次次参加学术会议的过程是不断整理思绪的过程,也是不断训练自己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自己学术研究底气的过程。
勇于尝试,注重积累
“比起失败,更可怕的是不敢尝试”,李伟健认为科学研究就是不断犯错再改正的过程,与其逃避困难,不如先迈出尝试的第一步;与其犹豫退缩,不如勇敢前行。她说,可能最难的都是自己的第一次,但是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勇于尝试才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在她博士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写5000字的期刊论文就反复修改了十几遍;第一次写课题报告,一万字的内容磨蹭了四个多月;第一次写实证论文,需要手工搜集数据,过程煎熬而又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完成。但是,遇到问题导师提出意见的时候、抓耳挠腮回复审稿人的过程,以及绞尽脑汁思考文章每个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时光,都是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的过程。她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导师可能用一半时间就完成了你的任务,而给你足够的时间就是让你自己去思考与探索,至少一半的时间是用来犯错误的,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输得起的魄力,以及不能从错误中学到新的东西。
“每天都要动笔写一点”是导师对她的基本要求。实践中,有时候思考的多,但是却不能把它条理清楚地写出来,即便是写出来了,可能与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出入。在导师的带领与同伴的支持下,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课题研究及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这让她意识到增强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没有捷径,贵在平日的积累,而非临渴掘井,亦或是一蹴而就。同时,写作也是一个反复修改和完善的过程。每一次初稿完成后,她对文章的结构框架、内容逻辑、语言表述、格式规范等方面都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她有时也会选择将初稿放置一段时间,给自己一个“缓冲”和“冷静”的机会,重新思考后再进行修改。她认为只要坚持不懈的勤写多写,注重积累,终会有所收获。
调整心态,努力前行
李伟健坦言,做科研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实证结果不理想,论文屡次被拒稿,这都是经常遇到的事情。她也曾有过痛苦与崩溃,但是在反复失败和看到希望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一个规律:当你喜笑颜开,生活自会清风徐来。生活中的事并不会总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倘若强求结果,往往会让自己深陷苦恼之中。当思路遇到瓶颈期的时候,就要学会自我调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就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她分享了一些一旦出现负面情绪时的应对方法。一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面,避免自己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例如,可以先睡个觉、跑跑步、逛超市,而不要陷入到自我否定或自我怀疑的怪圈。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可以和家人、导师、同学多沟通交流,积极寻求帮助。二是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对问题和难题说:我知道了,我会等有空的时候去处理的,现在请你退下吧。当心态平和的时候,再冷静地分析问题,将精力集中在考虑要怎样去解决问题上。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人生的艰难时刻,但请相信,这世界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美好在等待着我们。
面向未来,对于以后的规划,她表示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工作在大学的校园里,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三尺讲台上发挥自己微薄的力量。同时,始终怀揣一颗探索之心,继续走好走稳科研道路,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和共享价值创造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扎根于实际,发现于日常,挖掘政策方针的亮点,为专业领域贡献自己的学术力量,实现社会价值。
最后,李伟健想对科研的赶路人说:专注自己,才能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和美好。活在这个世上,不是为了跟别人比,而是为了绽放自己独有的精彩,不被别人的节奏所干扰,专心走好适合自己的路,给自己以时间,让自己去成长。